国庆长假“清零”,重回工作岗位,有些人会感觉无精打采,身体和心理出现某种“不适”现象,仿佛得了“怪病”,这就是所谓的“节后综合征”。
党员干部“节后综合征”主要表现
01、目无规矩,把工作纪律抛在脑后,作风散漫,迟到早退,闲逛闲聊;
02、心不在焉,沉浸在假日中,在岗在位不做事;
03、行动拖延,工作推脱绕躲,缺乏责任担当 。
“节后综合征”不良影响
“节后综合征”不仅影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、干事效率和服务水平,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,滋生不干实事的怠工和其他作风问题,给群众带来不便,削弱政府的公信力。党员干部在假期结束后,应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,迅速从“假期模式”切换到“工作模式”。
“节后综合征”应对方案
01、思想“收心”
思想上要收心归位,讲政治、守规矩,拒喊空口号,恪守为民之责,真诚倾听群众意愿,把顺民意、解民忧的好事办实、实事办好。
02、行动“收心”
行动上要收心归位,用担当诠释初心、用实干践行使命,确保做到“人在岗、心有责、想正事、干实事”,扛起党和人民赋予的“重担子”。
03、纪律“收心”
纪律上要收心归位,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,严守工作纪律,以扎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第一百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,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,情节较重的,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;情节严重的,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:
(一)对涉及群众生产、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,庸懒无为、效率低下,造成不良影响;(二)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、推诿扯皮,损害党群、干群关系;(三)对待群众态度恶劣、简单粗暴,造成不良影响;(四)弄虚作假,欺上瞒下,损害群众利益;(五)其他不作为、乱作为、慢作为、假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。
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节后上班作为检验作风建设的“第一关”,以“时不我待”的精神迅速投入工作,“舍我其谁”的担当勇于履职尽责,既“收身”更“收心”。让我们凝心聚力再出发,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兴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